老王翻身记
安卓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即欲修纂类书,商讨“编写经史百家之言为《类要》”,但未做成。永乐年间(1403年),明成祖下决心修一部巨作突显国威,惠及万代。核心理念是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”。最开始令解缙组织编撰(规模147人),一年后做成《文献大成》,但明成祖亲阅后颇为不满意,钦点姚广孝出任监修,另外编撰团队扩张来到2196人(累计达3000多的人),于永乐五年(1407年)终稿,明成祖亲手作序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本书于永乐六年(1408年)才抄录结束。
《永乐大典》內容包含经,史,子,集,天文地理,阴阳医术,占卜,释藏道经,戏剧,工艺,农艺涵盖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知识財富。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在“百科辞典”内容中称我国明朝类书《永乐大典》为“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百科辞典”。早已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标记。
永乐三年(1405年),明成祖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、解缙、礼部尚书郑赐监修及其刘季篪等重新修,动用朝野上下共2,169人撰写。机构设监修、总裁、副总裁、都总裁等职,承担各层面工作中。蒋用文、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,陈济为都总裁,参用南京文渊阁的所有图书,永乐五年(1407年)终稿进呈,明成祖看过十分满意,亲手为序,并取名为《永乐大典》,清抄至永乐六年(1408年)冬季才宣布成册。据《进永乐大典表》称,本书缮写成22,877卷,目录60卷,成册11,095册。《永乐大典》完成后,明廷又在全国各地招募了大量缮书人开展描栏、清抄、制图和圈点工作,因为工作人员总数过多,早已没法统计分析了。
《永乐大典》在永乐年里纂修进行后,只抄写了一部,称为“永乐正本”;到明嘉靖朝,怕大典有损,又重录了一部,称之为“嘉靖副本”。由于两台大典都藏于在宫廷中,沒有刊印,广为流传稀缺,在朝代更迭、内外交困中被盗窃、掳掠、焚烧处理,“原件”消失了,“副本”也只剩余400余册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明成祖移都北京市,选择了一部分图书送到新都的,《永乐大典》在正统年里宣布被置放在文楼中。永乐和万历年间,尽管都曾有些人建议过刊刻,都因“工费浩繁”无法完成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南京市文渊阁火灾,《永乐大典》所据原稿付之一炬。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四月,宫里起火,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烧毁,收藏南京文渊阁的《永乐大典》原件差点毁于火灾。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,明世宗任职高拱、瞿景淳、张居正等承担重录《永乐大典》的工作中。吏部和礼部组织了“糊名考试”,选拔任用出109位善书人。内府调拔了画匠、砑光匠、纸匠等。惜薪司、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各自承担木碳、酒饭和“月米”的供货。重录工作中正式开始了。隆庆年间告成,本来偿还南京市。其正本贮文渊阁,副本别贮皇史宬。这本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,000册,因而有些人猜疑那时候仍未抄完。
针对原书的动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,历史时间学术界有多种多样猜想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判断大典“所有皆佚”。另一个猜想是,原书已给嘉靖帝陪葬。明嘉靖病逝后沒有立刻入葬只是等了好长时间,那时候抄本已经进行中,有些人觉得是在等抄录工作中完毕。而最终明嘉靖的抄本仅有8,000册,令人猜疑可能是急切安葬而沒有抄完。
《永乐大典》原件并未明确是不是存在永陵,但大典副本却遭遇浩劫,大多数毁于火灾事故和战争,也是有非常一部分被后代以修书之名窃走,现如今仅剩800余卷且撒落于全球。
侵权删除联系邮箱:chuangrizhi@163.com(三日内处理)
备案号:晋ICP备202301830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