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明史问答

王守仁为什么是明朝第一人,被后人所推崇?

明朝第一人不是张居正,不是于谦,他才是明朝第一人!于谦,一个才德兼备的好人、好官,更是一个挽狂澜于既倒、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英雄。如无例外,于谦本应排第一,令人遗憾的是,在他之后,还有一位高手问世,这人不仅文武兼备、足智多谋,并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、三教九流无一不晓,且有始有终,堪称不世出之奇才。对这位仁兄,英雄的称呼好像已不适合了,由于在很多人看来,有一个更合适他的叫法——圣贤。

他就是明朝第一人,王守仁,字伯安,别号阳明,汉族,幼名王云,字伯安。王阳明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,也就是今日的浙江宁波余姚人,由于曾在会稽山阳明洞内悟道(现在这个地区已经成了一个景点),因此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作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他被称之为明朝第一奇人,很多人对王阳明拥有深度的钦佩与推崇,王阳明心学都是流传甚广,尤其在浙江一带。

王守仁为什么是明朝第一人,被后人所推崇?

王守仁出生名门,是个富二代,据说他还有个非常有名的先祖——王羲之。他父亲王华还是个状元,可谓名门之后。十岁的王守仁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,他天资极高,聪慧程度让老师们很惊讶。可是,王守仁不是个优秀生,不喜欢在私塾里坐着,却喜欢舞枪弄棍、读兵书,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难题,写一些莫名其妙的物品,有诗为证:山近月远觉月小,便道此山大于月。若人有眼大如天,当见山高月更阔。在先生们来看,这是一首荒诞不经的打油诗,事实上12岁王守仁要在用一种独特的思维对待山和月那个大的问题,这种思维现在我们称作辩证法。牛人就是牛,12岁就自身悟出了辩证法的萌芽。

王阳明儿时便显露出与其它同龄人不同,在其他小孩问这是为什么、那是怎么样的时候,王阳明却问出了许多成年人都为此迷茫问题“何为人生第一等事”,与先生探讨,并大胆的提出科举并非人生第一等要事,真正重要是指念书做圣贤的人,在当时的时期,大部分考取功名是每一个读书人毕生追求的事,而少年王阳明却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令人震惊,但是这不是合乎大家当代所讲的“你能没有学历,但不可以不读书”吗,从小的志向就确立要成为圣贤,在同龄孩子打闹玩耍之际便明着自已的人生愿景且为之努力。因为王阳明一生都在追求圣贤之法,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是他的人生意义。现在我们都将王阳明与孔子、孟子、朱熹,这些人并称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从而看出他的人生第一等事也完成了,变成了圣贤的人。

王守仁为什么是明朝第一人,被后人所推崇?

然后,父亲王华知道了他的状况,便决定带他出境(居庸关)去开开眼界。在居庸关外,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沙漠,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酣畅,一颗种子就开始在他的心里萌芽。因此不久之后,王守仁一反常态,严肃地走到王华眼前,严肃说:“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奏疏,只需帮我几万人,我愿出境为国靖难,讨平鞑靼!”据查,这时的王守仁仅有十五岁。王华听了沉默了,过了许久,才如梦初醒,抡起手头的书,劈头盖脸向王守仁打去,一边打还一边说:“给你小子狂!给你小子狂!”王先生第一次为国家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,但他并没有丧气,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方案,一个更加宏大的方案。

过了不久,王守仁又来找王华了,这次是来认错的。王守仁宁静地说:“我上次的念头脱离实际,谢谢爸爸教导。”王华十分高兴,笑着说道:“没事儿,有理想是好的,如果你未来努力读书,也不是不可能的。”“不用了,出兵战斗我就不去了,现在我已有了新的理想。”“喔,你想干什么?”“做圣贤!”此次王华没有再沉默,他快速作出了回应,一个响亮的巴掌。王守仁的圣贤之途从此开始,尽管他爹对他很失望,觉得这个孩子发疯,净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。

王守仁经过了接近二十年的探索和思考,最后勇敢地给出了一门新的伟大哲学——心学。虽然大家可能对王守仁、对心学并不了解,那是因为大家可能对沙场争战、官场沉浮更有兴趣,但是事实上,王守仁的这一奉献将超过朱元璋的建国之功和于谦的护卫北京之功,也超过张居正的改革之功,它将于孔孟之法、程朱理学并排,永垂不朽。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心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假如说王守仁仅仅发展了心学这一套哲学体系,也许他也不能成为明朝第一人。王先生真正强大之处在于,他不仅发展了心学,他也发现了心学不能平乱安民,要想真正做事情还要一个工具,能过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工具。他不仅意识到这一点,并且找到这个工具,它称为“知行合一”。

王守仁为什么是明朝第一人,被后人所推崇?

多少年后,大家仍在讨论理论和实际的关系,孙先生在500年前就明白了,并且游刃有余。因此,在政界上但凡与王守仁唱反调的,没有一个能干的过王守仁的,无论你是官员,或是匪徒,或是谋反的藩王,统统被王守仁整理得服服贴贴。王守仁,被后世人称为:伟大的哲学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。当之无愧!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在庆功会上向大伙出示了自已的一块腰牌,上面七个字:一生伏首拜阳明。

王阳明做到了文人的三大目标。这三大目标当然不是简单的官运亨通,而是立言,立德,立功。立言:你思想和理论能被记录流传来下,直至百年以后,后代可能忘了你是谁,长什么样子,但是还能记住你说过话留下的理论。王阳明创立的心学,提出知行合一,不要说在当时的时期,便是放到现在还具有指导意义,这些年知行合一这一观念不能说人人都认可,但也是广为人知了,这算是实现了立言这个目标。再讲立德层面:便是变成道德楷模,完成自己的自我价值,王阳明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,几乎没有做过违反自身初心,对不起别人的事情,为人处世要讲良心,一个能开辟流派的人,必然是品学双备的人。

最后有功则是较难,因为这不但要求自己还要对大环境作出贡献,而且和立言立德有些矛盾。因为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,又会对学术进行研究又会对大环境做出改变,难免会有所侧重,这便是文武双全之人的难得之处,但从前文能够得知王阳明不但是个文人也是个打仗的高手,剿匪平乱战功赫赫,这有功自然也是实现了。因此,不论是论“文治”,或是论“武功”,王阳明都是明朝的极其特别的高人。这样看出来,顿时觉得王阳明真的是明朝的第一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