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王翻身记
安卓嘉靖皇上能稳稳当当地当政45年,靠的就是他把权谋玩儿的炉火纯青。明代两百多年的历史中,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,方式和智慧最大明的,莫过于嘉靖皇上朱厚熜。这名本是藩王,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,以小宗入大宗,继承大统的皇帝,政界智慧及其权谋方式,可谓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。
依靠这种本事,嘉靖在不早朝20多年的情形下,仍然紧紧操控朝局,即使是如严嵩、徐阶等精锐之流,仍然也是被嘉靖捏得死死的。那么,嘉靖是怎样做到的呢?他又是如何让满朝文武大臣对他俯首帖耳的?简单来说可分为三点,正是嘉靖理解了这三点,因此他才能独掌乾坤。
一:政治敏感度
这一点,在嘉靖刚准备即位传承皇位时,就得到了深刻的体现。嘉靖这个皇帝之位,某种程度上是意外得来的,他的父亲朱佑杬只是一个藩王,做为藩王之子,他本来是没有资格传承皇位的。
但人在家中坐,皇位天上来,就在公元1521年,明代历史上最“荒唐”的皇帝朱厚照突然死了。而且,朱厚照一辈子都没留下子嗣,因此,皇位出现了暂时的缺口,但根据明朝宗室”兄终弟及“的原则,那就需要在朱厚照的兄弟中找出来一位传承皇位。
那么,怎么会挑中朱厚熜呢?公认说法,是当年首辅杨廷和等人觉得朱厚熜年纪小,且没什么根基,因此日后容易控制。到底这个说法真正水平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,但就在朱厚照离世的当日,杨延和就会与司礼监请示张太后,最后宣布了立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为帝。
按照常情而言,做为当时一支相对弱化的宗室,能被立为皇上,那一定要感恩戴德,甚至踉踉跄跄地来到京城继位,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,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刚来到京城,就给一帮老臣来了个下马威。
怎么回事呢?原先,朱厚熜在接到谕旨后,一路摇摇晃晃,好不容易到了京城旁边,却没有立刻入城,而是一声令下,让所有人停了下来。他要干什么?很简单,他要看一看杨延和等人给他制订的继位礼数。其实这个规定也很正常,毕竟他马上便是皇上,他想看那就看呗,但这一看,朱厚熜当时就不乐意了,立刻表明,这个礼数不行。
之所以他说礼数不行,这里面有几点,第一,礼数中要求他从崇文门入城,第二,进去之后,再绕路东华门,最后到文华殿。这还不算完,到了文华殿以后,他要先继位为太子,然后继位为皇帝。
而朱厚熜不高兴的区域,首先是崇文门属于冷门,哪有皇上继位走偏门的?再一个,便是凭什么先继位为太子?如果这样,那么他朱厚熜算是谁太子?他又不是没爹,总不能刚到京城,就给自己找了个爸爸吧?
如果要是换为别人,被皇位的巨大吸引力一冲击,恐怕很难留意到这里面的细节,可是朱厚熜察觉到了,不但留意到,而且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假如他依照礼数的需求去干,那么也就意味着,他成了别人的儿子,自己的生父兴献王,日后就跟自己没关系了,这还是其次,最主要的,如果听话照做,那么以后便是任人把握的局面。
没办法,谁叫你是儿子呢?谁叫你不是顺理成章传承皇位的?正是意识到难题严重性,朱厚熜第一时间回绝入城,表明务必一切依照正规程序来,走正门、不给别人当儿子,不然就不入城。最后,以杨延和为首的大臣选了妥协,一切都依照朱厚熜的需求去办,才了此事。
从这一点就能看出,嘉靖帝朱厚熜针对政治上的敏感性非常之高,他深刻了解在朝中的任何一个行为蕴含的意义,更知道这类意义在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。
二:分寸很强
所谓分寸很强,意思是说了解什么时候该出手,而且一出手便是必杀。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事,便是嘉靖皇帝登基后发生的“大礼仪”事情,这件事放到整个明代,也是很值得说道说道的一件事。
什么叫“大礼仪”事情呢?其实简单来说,便是嘉靖皇帝登基之初,为明确自己和生父母之间的关系,与朝中大臣开展的一场抵抗。
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,这件事好像有些可笑,但在当时,则是了不起的大事。事情的起因,是嘉靖帝在即位后的第三天,亲身下一道谕旨,要人来湖北家乡把他的母亲(兴献王朱佑杬的老婆)收到京城。这倒也没什么,毕竟当时嘉靖只有十五岁,儿子想妈妈也是情理之中,但随后嘉靖帝又集结杨延和等人,漫不经心地抛出了一个问题。他问,如果他的母亲到了京城,那么他该称呼自己的母亲什么呢?
说到这儿,可能很多人会疑惑,这有什么问的?自己的母亲自然是称呼“妈”了,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。依照儒家的传统,一个皇帝的合法性,在于他继承的是谁的皇位,也就是说,假如嘉靖还是兴献王的儿子,那他就不能传承皇位。
由于皇位本来是明孝宗朱佑樘这一脉的,朱厚照是朱佑樘的儿子,因此他继承了皇位,而朱厚照没有儿子,那么按常理而言,传承皇位的人就得是朱佑樘的许多孩子。
如今嘉靖帝朱厚熜继位了不假,但按礼法,他就要认自己的大伯朱佑樘为爹,对于亲爸妈妈,只能是觉得叔叔婶婶这类了。因此,在问出这种情况以后,杨延和等人也没多想,就按照礼法写了一份奏章,递交给了嘉靖帝。折中,杨延和已经确定,嘉靖帝应当管明孝宗为“皇考”,而管亲爸妈妈则为“皇叔”和“皇叔母”。
众所周知,嘉靖帝肯定不愿意那样,如果愿意,他也不会在刚到京城时,为继位的流程而折腾,因此,他绝对不会同意,不过,这次他没有公开表示反对,而是把奏章驳回,告知杨延和等人自己不满意,让再次拟。
对于哪儿不满意,他绝对不会说破,总之就是把奏章驳了回去。这就让杨延和等人犯嘀咕,小皇帝到底是哪儿不满意?因此,一帮人商讨以后,再次上了一份奏章,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缘由,从头至尾讲得一清二楚,而且援引历代王朝的事例,这意思是说告知嘉靖,有例子在前,我们也是按章办事。
而这一次,嘉靖帝没有驳回奏章,自然也没有完全同意,而是选择了“留中没发”。什么叫做留中没发?意思是说我既不完全同意,也不表示不同意,那么嘉靖帝这样做是因为什么呢?难道他在玩儿拖延战术吗?当然不是,他在等朝中发生与杨延和不同的声音,更准确地说,他在等文官集团发生裂缝。
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,在明武宗朱厚照后期及其嘉靖皇帝登基前期,大明朝中中势力最大的莫过于首辅杨延和,他的地位足够影响当时的朝局,而嘉靖帝便是看见了这一点,了解和他硬钢没有赢面,因此才会选择了曲折的战术。
你杨延和再一手遮天,总不能所有人都
果然,嘉靖皇帝等来了这么一个人,他的名字叫做张璁。张璁的前半生,是一个挺不得志得人,四十多岁了还是个礼部的小官,没法,他一没背景二没资源,只能是苦熬苦夜的混日子。
但嘉靖帝即位以后产生的一系列事儿,让张璁意识到改变人生的机会来了,他敏锐地感到,现在这个少年天子,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,而且最主要的是,皇上好像很不喜欢首辅杨延和。第一个站出来给出了与杨延和不同的建议。张璁的建议关键其实很简单,便是“继统不继嗣”,意思就是说,嘉靖皇帝继承大统不假,但生父母也必须要认,二者之间不冲突。尤其是他的那句“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”,一下子便说到嘉靖皇帝的心坎儿里。
以后,朝堂上因为这事构成了极大的争论,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,到了后来,杨延和因此告老还乡,他的儿子杨慎又带着一帮重臣,跑进正殿前大吵大闹,逼着嘉靖帝必须按礼法做事。
而此时的嘉靖帝,没有像之前那样默默等待,而是快速换了另一副面孔,立即下令锦衣卫把这些滋事的官员所有抓起来,拖至诏狱打板子。而这一打,19个重臣由于伤势过重,最后丧命。通过嘉靖帝的这一冷峻进攻,朝中这些抵制的声响快速消退,最后他达成自己的心愿,依照张璁“继统不继嗣”的方法,了断了这事。
“大礼仪”事件始末,是嘉靖帝针对权谋使用的一次真正反映,在最开始,他先测试朝中重臣的建议,见到跟自己相反后,逐渐选用曲折的思路,到了最后环节坚决下手,用最直观的方法,摧毁了一切所谓礼制,最后达成自身想要的结果。
什么阶段该用什么方式,何时又该用什么手段,嘉靖针对分寸的把握极准,假如他在最开始采用雷霆之击得话,那必然是得不偿失,终究最初也有人重臣积极站到他这一方。
三:高明的控人术
嘉靖一朝,有个显着的特点,那便是内阁首辅换来尤其勤。据材料记述,嘉靖皇帝当政四十五年,单是首辅前后就换了十几个,从最初的杨延和,到后来的杨一清,也有“大礼仪”事情里的元勋张璁,及其后来夏言这些。
自然,也有赫赫有名的严嵩与他的老对手徐阶,这都是嘉靖一朝的内阁首辅。怎么会换那么多首辅呢?其实这背后,都是嘉靖皇帝的权谋之一,并且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用工方式。这类方式的真谛,称为既用你也防你。
实际的做法,便是把一个人推上首辅位置并器重他的时候,同时在他后边,放入一个年轻人,再通过暗中适用,让这个年青人站到首辅的对立面,去进攻在职的首辅。直到在职的首辅到了一定水平,例如达不到与皇上亦步亦趋,或是尾大不掉时,那么就是那个年轻人上位的时候,到那时,老首辅就得退位了。
而新首辅上台后,嘉靖皇帝故技重施,再放上一个年青人,再次上演着相同的伎俩。这当中有许多典型的例子,例如严嵩,他就是踩着前任首辅夏言而上位的,而在他之后,乃是徐阶,也是同样的门路变成首辅的。
嘉靖帝为何要这样做?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在首辅这里上呆的时间太长,如果你翅膀将要丰腴,那样就马上请人把你替换掉。唯有如此,皇上才能具有最后的权威,而凌驾于臣子以上。那样,嘉靖帝是怎么让这个办法始终合理呢?很简单,他抓住关键的因素,那便是人往高处走的本性。
其实,有关嘉靖帝对权谋的应用还有一些,以上几点都只是冰山一角,毫不夸张得话,嘉靖帝是一个将权谋运用到了化境得人,因而,他才能二十多年不上朝依然能稳坐帝位,反观它的孙子万历皇帝,同是不上朝“消极怠工”,但万历的水准就要比嘉靖差了不仅一两个级别。
侵权删除联系邮箱:chuangrizhi@163.com(三日内处理)
备案号:晋ICP备202301830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