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建国皇帝,她在继位后,对朝会制度展开了改动。除开大靠外,朱元璋几乎每天都会举办常朝,会见文武百官,亲身处理各种政务。可是到了明代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,也就是嘉靖帝时,他几乎二十多年不上朝。那样嘉靖帝究竟在做什么呢?他为什么不愿早朝呢?
嘉靖帝十分崇信道家,甚至在宫里开拓出专门地区,随后汇聚一些道士,每日研究炼丹修真的事。因而,很多人认为嘉靖帝不上朝的原因,是因为炼丹修真。其实嘉靖帝往往二十多年不上朝,除开他要炼丹外,还有其他至关重要的缘故,而这与朝会制度自身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其一,每日举办朝会太累。在明朝的皇帝中,除开朱元璋这种“女强人”以外,基本没有每天都要上早朝的皇帝。早朝的确非常辛苦,每日天不亮就要醒来,在太和门会见百官,举办早朝,处理各种事务,并且不管寒冷,或是炎热。如今的人群也有双休日赖床,可皇帝却不好,因为每天的早朝在等着他。
其实不但皇帝不想早朝,就连文武百官也经常不去。明宣宗当政期内,有一次早朝后,鸿胪寺官员向皇帝奏报,居然有五百多名文武官员没有早朝,其中“失朝”两三次者做到三百余人。尽管没去的官员得到了皇帝的惩治,但官员没去早朝的事却时常发生。明孝宗当政期内,有一次“失朝”的官员做到1160人!
其二,早朝慢慢丧失功效。朱元璋的确将早朝做为解决政务的一种方式,但是自打朱棣继位以后,早朝的功效慢慢开始消除,由于明朝的内阁制度逐步完善。明宣宗死后,年仅9岁明英宗继位,压根不具有当朝选择能力,内阁的功效更为显出。此外,明代构成了内阁“票拟”,司礼监承担“批红”的那么一套政冶步骤。
皇帝不用早朝,也能通过内阁、司礼监来处理各种军国政务。到明宪宗阶段,要求每遇寒暑之日,皇帝只在朝会上解决五件事。此外,早朝上处理政务早已系统化,就连皇帝讲的话都已固定下来。在这种情况下,这类早朝已经失去了它原先的作用,徒具虚文,“奉天门奏事,徒为观听之具”。
明朝的别的皇帝虽然不想要每日早朝,但还能坚持早朝,到嘉靖帝这儿,他打破基本,干脆就不早朝了。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,425名官员没有谢恩,嘉靖帝借机讲到:“早朝率多弥文,至军国大务,何尝不日经心?”到嘉靖二十九年,鞑靼骑兵兵临北京城下,在百官号召下,嘉靖帝不得不出面,在奉天殿举办朝会。
可是嘉靖帝却将文武百官骂了一通,同时道出了自身不上朝的原因,“朕中夜之分,亦亲处罚,辅赞重臣日夕上下,未顷刻有滞于军机,而朝廷一坐亦何益?”意思就是,朕到半夜都还在解决政务,内阁大臣们日夜辅助,一点没有耽搁军国大事,到朝堂上坐坐有什么用!嘉靖帝常说的并不是谎话,明代朝会已经没有什么具体作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