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伯虎科举舞弊案,真想揭秘,让人唏嘘!

作者:ykl 发布时间:2022-07-07 11:45:25

唐伯虎家住江苏苏州,虽然不是豪门望族,但也算是地方殷实之家,衣食倒也无忧。16岁时,他考秀才高中第一名,在苏州城名噪一时。29岁时,他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考中解元,可谓人生得意。然而,仕途的重大挫折也随之而来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唐伯虎参加乡试时,文章写得异常精彩,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大加赞赏。回朝后,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、学士程敏政过目。程敏政读完后也连连称奇。

正当唐伯虎意气风发,满腹自信的参加会试的时候,一场科场舞弊案彻底断了他的仕途。志向高远,才华横溢的唐伯虎,怎么会考场作弊呢?这里面又暗藏怎样的玄机呢?现在就来说说这个震惊朝野的考场舞弊案。

弘治十二年二月的一天,唐伯虎正和他的好友徐经、都穆,还有一群参加会试的举子们聚餐,庆祝考试结束。唐伯虎的确是个天才人物。童试和乡试都拿到了第一名,再加上这次会试考的也不错,喝了点酒的唐伯虎就开始亢奋起来。居然在聚会上大发豪语,说这次会试他必是第一名会元。

唐伯虎科举舞弊案,真想揭秘,让人唏嘘!

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国家级科举考试。这次会试的参加者是三千五百人,在这么多人中说自己一定是会元,牛皮就有点大了。唐伯虎的好友,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父亲,曾经给过唐伯虎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:唐伯虎虽然少年成才,但是为人轻浮,以后必然是要吃亏的。结果真的一语成谶,唐伯虎倒霉就倒霉在狂傲上。

当时所有人都沉默不语。只有唐伯虎的好友徐经附和说,“没错,此次会元必唐兄莫属。”在座的都是来自全国的优秀举子,当然有人不服气,“会试第三场的最后一道题出的非常冷僻,唐兄是怎么答的?”唐伯虎笑了笑,把自己的答案复述了一遍。举子们都无话可说了。

转眼就到了三月初二,可会试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。唐伯虎居然榜上无名。徐经也名落孙山,倒是他另外一个好友都穆,以第88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。

噩梦还没有结束,唐伯虎还在想问题出在哪里。三月初六,几个锦衣卫又将他和徐经,抓进了锦衣卫镇抚司大牢。罪名是考场舞弊。和他们同时被调查的还有一个会试的考官,当时的礼部尚书程敏政。

唐伯虎科举舞弊案,真想揭秘,让人唏嘘!

而举报人是一个叫华昶的户部給事中。户部給事中是个专门监督弹劾百官不法行为的言官。华昶给皇帝上疏说,“闻士大夫公议于朝,私议于巷”(《明孝宗实录》)。意思说很多人在朝廷上,还有街头巷尾,都在议论一件事,什么事呢?说翰林院的学士程敏政,出卖考题给了考生。

上疏中,还直指徐经和唐伯虎通过程敏政买了试题,“狂童孺子,天夺其魄,或先以此提骄于众,或先以此题问于人”(《明孝宗实录》)。意思是说,这两人太狂妄了,无法无天。偷买的试题还到处炫耀,自己不会做,还到处问人。自此,这件轰动全国的考场舞弊大案拉开序幕。

当时的明孝宗朱祐橖将这个案子交给了礼部。礼部接手之后,进行了调查分析,然后给皇帝答复:

第一、经过对程敏政批阅的朱卷,以及他决定录取的考卷,重新审阅完之后,没有发现问题。

第二、决定录取了三百份考卷。所有主考官在场拆密封,核对考号,核对姓名,然后把所有考卷中,考官做的批注都一一作了比对,没有发现问题。

礼部的这个结论很清楚,说程敏政泄露试题,没有证据,至少在考场的现场没有证据,这怎么办?不了了之,当然不行。因为考场舞弊是大案。如果华昶是诬告,他将以同罪论处。所以,明孝宗把这个案子交给锦衣卫处理。

唐伯虎科举舞弊案,真想揭秘,让人唏嘘!

可是,无论华昶、徐经,还是唐伯虎,在锦衣卫大牢里,每次审讯供词都不一样,不断在翻供,最后锦衣卫也没招了,就把这个案子还给皇上,我们处理不了了,您看着办吧。

案件一直没有结论,朝中各大势力的压力越来越大。最终,明孝宗决定在午门会审,由三法司,就是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联合审理,自己主审。在午门审案的现场。徐经面对皇上和众位官员终于说出了真相。

徐经交待说,他们去年到北京的时候,仰慕程先生的学术名声,于是拜他为师,交钱求学。当时程先生还不是考官。程先生在给他们辅导的过程中,出了一些题目让他们做。

他们做完了之后,把内容在举子间传阅讨论。可是后来程先生成了考官,考试的考卷上出现了曾经复习过的内容。这些举子呢,就怀疑他通过程敏政买了考题,其实那是冤枉的。程先生没有把考题卖给他们,他们也没有花钱买考题。

这一下,程敏政卖试题一案终于真相大白,皇帝作出如下判决,判华昶等言官“赎仗”,就是花钱免杖责,罪名是“言事不察”,意思是事情不清楚,就举报弹劾别人。

唐伯虎科举舞弊案,真想揭秘,让人唏嘘!

怎么判徐经和唐伯虎呢?是“赎徒”,就是花钱免徒刑,罪名是“夤缘求进”。意思是设法建立关系,攀援着向上爬。最后又革去他们举人的身份,然后派到衙门里当衙役,这就意味着他终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。

最倒霉的是程敏政,为什么呢?这给程敏政叛的罪名是,“临财苟得,不避嫌疑。有玷文衡遍招物议”(《明孝宗实录》)。意思是面对钱财没有拒绝,出题的时候又不避嫌疑。违背了公平的标准,遭到了舆论的抨击。程敏政出狱四天之后,愤恨而死,其实就是气死了啊。唐伯虎也因这场科举舞弊案,落魄半生,颠沛至死。

 

标签:

侵权删除联系邮箱:chuangrizhi@163.com(三日内处理)
备案号:晋ICP备2023018309号-1